2008年8月7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海关科技“防火墙”实时防腐
本报记者 陈岚 实习生 皇甫燕琴  

  几百公里之外的通关现场,一单货物从审接报关单到批准放行,时间不到两分钟。杭州海关监察室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脑上,立即显示出了这一异常情况。此刻,系统内设置的“超短时间现场通关报关单预警”功能自动启动,它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在刚刚结束的这一次通关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违规操作。
  近年来,杭州海关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手段,利用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共同构成了对海关前、中、后期业务的全面分析监控,实现了对权力的合理配置、全程监控和实时预警,规范了权力行使,有效地预防了执法腐败的发生。

  “电子眼”:
  百里之外监控无盲点
  记者第一次走进杭州海关监察室工作人员办公区时,对眼前的情形有些诧异。这里的工作人员有的在一大堆电脑数据前长时间埋头观看,时不时点点鼠标,有的在敲打键盘,不停地发送着电子信息。这是走进了高科技企业的监控室,还是走进了股票交易所的数据分析中心?
  “这就是我们现在运用的‘廉情监控分析系统’。”杭州海关监察室副主任吴春雷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要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就可以监控到几百公里之外的通关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内设置的‘异常报告’功能便会自动启用,它是一双警惕的‘电子眼’,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在刚刚结束的这一次通关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违规操作。”
  “比如,一家企业在某段时间内,通关时间较短,查验率较低,或者某个海关关员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对某些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过于频繁的操作,一旦发现这些情况,系统都会发出预警。”说起系统的预警功能,吴春雷如数家珍。
  
  三大平台:
  构筑多重防腐“篱笆”
  吴春雷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全国海关总署开发推广包括H2000在内的一系列自动化办公系统,大大提高了海关的工作效率。“比如在进出口环节,实施计算机自动审单和专业人士集中审单,根据预先设定,计算机可在几秒钟内对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证上六十多项电子数据进行自动审核。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通关速度,又避免了人情因素,也减少了海关人员与执法相对人直接接触引发腐败的几率。”
  2002年,杭州海关自行研究开发使用了“6+3内控管理系统”;2007年,又开发了一套专门的“廉情监控分析系统”,这两大系统和H2000一起,构成了对海关前、中、后期业务的全面分析监控。
  如今,杭州海关及其下属海关的监察人员,每天都要通过系统,对异常数据逐一进行处理。首先,他们会通过系统,向相应单位的部门领导发出“质询单”,询问这一异常情况存在的原因。对方单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通过系统平台发送“处置单”对监察部门的“疑问”做出解释。如果超过规定的处置期限而没有回复,系统将自动显示成红色。在剔除客观原因后,监察人员会对确实存在问题的异常情况,深挖背后隐藏着的廉政风险,并下达指令到隶属关、处、科三个层面作针对性处理。
  
  “轻骑兵”:
  让潜在问题显形
  “6+3内控管理系统”在杭州海关关区范围内的全面使用,对规范海关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关区执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廉政风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就像一道“防火墙”,执法监督从原先被动地依靠举报发现腐败现象,到如今全流程实时监控,这一整套科技管理手段,被监察干部形象地称为监督管理上的“轻骑兵”。
  不仅如此,在有效发掘内部廉政风险的同时,“6+3内控管理系统”还能帮助监察人员将有价值的线索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缉私办案部门,便于海关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有些走私大案,就是靠着‘6+3’揪出来的。”吴春雷告诉记者,2006年10月,系统提示温州地区进口不锈钢价格存在异常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实地走访,监察部门发现这条小小的“提示”很可能牵扯着行业走私问题。在缉私部门据此破获了某进口公司走私不锈钢大案的同时,海关监察部门也发现了内部个别人员的违纪行为,并依法将相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2006年以来,杭州海关依靠科技系统累计发现各类执法问题四千余个,发出督察单2327份,督察有效率高达60%以上。“电子眼”发挥出了人力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显示了科技防腐实实在在的功效。“并不是所有的预警背后都一定存在腐败的行为。”吴春雷告诉记者,他们真正想做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系统“发现问题”,而是更希望找到一种对腐败有效的“制约力量”。